参展时遇上这样的“买家”,99%是骗子!
案例1
苏州某企业N为江苏省小微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客户,2017年9月向中国信保提出索赔,称其8月份出运的一笔货物的款项无法收回,买家K失联。中国信保接案后,发现该买家项下已发生三起案件,报案时间集中在2017年7月至9月。中国信保还了解到,K买家为N企业在境外小型展会上结识,在谈订单时一不砍价,二不问质量,三不提交货期,只要求发货后50天付款。另外,中国信保查看了贸易单证,提单显示货物发往希腊,而非买家注册地卢森堡。综上,中国信保怀疑该案为诈骗。至今,该买家项下已出现6起可损及索赔,金额合计约70万美元。
案例2
2016年5月,某市两家出口企业在欧洲展会上接到买方M的订单,之后向中国信保投保。而后,中国信保发现,短时间内全国范围内已数十起针对该买家的限额申请,怀疑诈骗,向各地保户通报风险。经中国信保提醒后,两家企业取消了订单。但不幸的是,全国仍有不少企业“中招”,目前,该买家项下已有10起案件,金额总计超60万美元。
总结上述两个案件,有如下共同点:
1. 买家均是在境外小型展会上认识,成立时间5到10年不等,信保系统显示无国内采购和承保记录;
2. 买家对于价格、质量、交期等均不关注,最关注能否放账,甚至会主动推荐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;
3. 单笔交易金额较小,一般不会超过10万美元;
4. 买家一般要求货发第三方,提单发货人按要求修改为对方指定的某公司。
对于此类业务,建议出口企业从以下几方面防范风险。
第一,警惕展会上的“热情”买家。
在展会这种面对面交流撮合模式下,供应商和采购商都会放松警惕,双方达成交易的可能性提高,这就给了居心不良的“买家”实施诈骗的机会。趁参展企业放松警惕,他们提出较优惠的采购条件,达成初步意向。展会结束后,他们会定时联系企业备货,等到货物备好,买家就会要求放账交易。此时,国内企业已投入成本,大概率会同意,只要货物到港,买家马上失联,国内企业的损失无法挽回。纺织品、五金工具等标准化的产品,因为可转卖性高,更成为这种诈骗模式的重灾区。
第二,谨慎对待买家在物流、单据等方面提出的特殊要求。
在上述案例中,买家往往要求货发第三方,提单发货人修改为代理企业等,国内供应商可以要求买家出具正式说明,以保护自己。另外,国内供应商亦可通过要求买家付小额预付款、签字盖章回签合同等方式佐证与买家的业务联系,防止买家事后不认账。
第三,赊销业务积极向中国信保投保。
对于企业来说,投保不仅可以获得发生风险后的理赔款,更重要的是获得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服务。目前,除了政府平台保单等小微企业信保易保单(保单号以SSE开头)以外,其它保单产品的投保均以限额批复为前提,当一个新买家在短时间内有密集的限额申请且具有疑似诈骗特征时,中国信保会提醒相关企业注意交易风险,帮助企业提前发现问题,避免损失。
(本文转载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)